close
北京:福利院可接收傢庭無力照料殘疾兒童
福利院可接收傢庭無力照料殘疾兒童
7歲以下可按規定提出申請;市兒童福利院養護近400名孤殘兒童,將再辦一所殘疾兒童康復中心
昨日,北京市兒童福利院,老師在教孩子們使用樂器。 本版攝影/新京報記者 王飛
小男孩擺弄著眼前的玩具,將小塑料環一個接一個穿到塑料桿上。他兩臂和雙手均有殘疾,隻有幾根指頭可以靈活運動。他樂此不疲地重復著這個動作,偶爾有塑料環掉到地上、滾遠瞭,就迅疾跑過去,扭著身體撿起來。
這是發生在北京市兒童福利院福娃娃特教幼兒園教室裡的一幕,小男孩的玩具是為訓練他雙手的靈活度而設計。
昨天,北京市兒童福利院舉辦媒體開放日活動,記者近距離探訪瞭這個住著近400個孩子的北京“孤殘兒童之傢”。
根據兒童疾病程度劃分12個區照顧
北京市兒童福利院大院裡,建有居室樓、醫療樓、培訓樓等主體設施,總建築面積23000平方米。住在這裡的近400個孩子,92%以上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殘疾或肢體殘疾。
他們大多出生就被遺棄。他們經常把照顧他們的工作人員喚作媽媽,而爸爸,是從來沒有的。
根據孤殘兒童的疾病程度和依賴程度,這些孩子被分在12個區。每個區的孩子都有各自的照料、教育,乃至飲食的規范。
“我們有營養師和醫生,為孩子搭配不同的食品。0到14歲的孩子,牛奶都要分很多種。”北京市兒童福利院副院長周瓊介紹。
該福利院社工科負責人文曉蘭說,福利院裡每10個孩子會配備6名工作人員。
昨天下午在教室裡,5個孩子圍著桌子做遊戲,兩名工作人員穿插其間。而在另一個康復室裡,一個孩子在做力量訓練時,兩名工作人員在一旁協助。
“很多人來這裡參觀,最深的感受就是孩子們特別陽光。”該福利院殘疾兒童康復示范中心管理員郭健感慨,工作人員最大的忌諱就是說傻笨、殘疾,“已經磨煉得沒有脾氣也沒有分別心瞭,孩子們不會有不如人的感覺。”
可收住7周歲以下本市戶籍殘疾兒童
周瓊介紹,從2015年年底開始,該院啟動社會化轉型改革發展試點工作。
改革的動因,是隨著北京市各區陸續建立兒童福利機構,每年進入市兒童福利院的人數越來越少。為瞭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,該院啟動三項主要改革。
首先是建立傢庭無力照料殘疾兒童養育區,面向全社會提供30張殘疾兒童床位,有需要的北京傢庭可根據福利院2016年11月14日發佈的《北京市兒童福利院收住傢庭無力照料殘疾兒童申請登記的公告》進行咨詢。
公告中指出,傢庭無力照料殘疾兒童,是指因自身殘疾導致康復、照料、護理和社會融入等方面困難造成傢庭無力照料的7周歲以下本市戶籍殘疾兒童。
另外兩項改革是申辦針對本院兒童的特教幼兒園,再辦一所面向社會的殘疾兒童康復中心,利用該院軟硬件設施和人力資源優勢,為社會提供服務。
政府補貼向殘疾兒童傢庭傾斜
近年,國務院和北京市政府先後下發瞭《關於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》和《關於建立北京市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的意見》,對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提出要求。
周瓊表示,隨著政策不斷完善,目前殘疾兒童的福利保障情況不斷優化。比較重要的變化,是補貼從福利機構向殘疾兒童傢庭傾斜。
“從補缺型轉向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,讓更多的殘疾兒童可以在傢裡獲得保障。”周瓊解釋。
周瓊表示,兒童福利機構中殘疾兒童的生活費補貼也大幅上漲。同時,以“醫療最大化”為原則的醫療專項補貼,“將殘疾兒童醫療所有問題全部解決,孩子們能得到至今最好的醫療保障”。
■ 講述
“雖然不舍,還是希望孩子們都有一個傢”
根據市屬福利機構休養員流轉機制,福利院裡的孩子在這生活到一定的年齡,會根據殘疾程度不同轉往其他不同的福利院生活。有的後來會進入特殊教育學校,最後邁向社會。
每次送孩子離開,都是一場難舍的離別。郭健在這裡照顧孩子已經30年,親手照顧又送離福利院的孩子,至今還有很多與她保持聯系。
有一名聾啞少年今年26歲瞭,做平面設計工作,現在還經常發微信跟她說說近況。“前不久她看瞭電視上的尋親節目後,咨詢我要不要找父母,這樣的事他都會跟我說。”郭健說。
周瓊進入福利院工作已經24年,讓她難受的除瞭孩子到齡離開,還有被領養走的時候。
上世紀末的一個國慶節,周瓊值班的時候接收瞭一個被棄的女嬰兒。當時正是中秋,福利院的工作人員給她起名“明月”靜電除油機。
周瓊把她當成自己的孩子養,甚至動過領養的念頭。4歲那年,明月被北歐一個傢庭領養走瞭。分別時,她淚流不止,此後再也沒見過。
“雖然不舍,但還是希望孩子們都有一個傢。”周瓊很清楚,“我們給的照顧再多,都不如一個傢庭給他們的更多。”
如今,靜電機陸續有一些被國外傢庭領養的孩子回到福利院“尋根”。有一個孩子從美國回來,見到瞭當初撿到她的派出所民警,還回到福利院看望照顧過她的護工。她說,如果有需要,她願意回來當義工。
“小女孩2除油煙機0多歲,亭亭玉立。”最讓周瓊欣慰的是,孩子非常陽光。(本版采寫/新京報記者 倪偉)
3BED81E59EBBE634
福利院可接收傢庭無力照料殘疾兒童
7歲以下可按規定提出申請;市兒童福利院養護近400名孤殘兒童,將再辦一所殘疾兒童康復中心
昨日,北京市兒童福利院,老師在教孩子們使用樂器。 本版攝影/新京報記者 王飛
小男孩擺弄著眼前的玩具,將小塑料環一個接一個穿到塑料桿上。他兩臂和雙手均有殘疾,隻有幾根指頭可以靈活運動。他樂此不疲地重復著這個動作,偶爾有塑料環掉到地上、滾遠瞭,就迅疾跑過去,扭著身體撿起來。
這是發生在北京市兒童福利院福娃娃特教幼兒園教室裡的一幕,小男孩的玩具是為訓練他雙手的靈活度而設計。
昨天,北京市兒童福利院舉辦媒體開放日活動,記者近距離探訪瞭這個住著近400個孩子的北京“孤殘兒童之傢”。
根據兒童疾病程度劃分12個區照顧
北京市兒童福利院大院裡,建有居室樓、醫療樓、培訓樓等主體設施,總建築面積23000平方米。住在這裡的近400個孩子,92%以上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殘疾或肢體殘疾。
他們大多出生就被遺棄。他們經常把照顧他們的工作人員喚作媽媽,而爸爸,是從來沒有的。
根據孤殘兒童的疾病程度和依賴程度,這些孩子被分在12個區。每個區的孩子都有各自的照料、教育,乃至飲食的規范。
“我們有營養師和醫生,為孩子搭配不同的食品。0到14歲的孩子,牛奶都要分很多種。”北京市兒童福利院副院長周瓊介紹。
該福利院社工科負責人文曉蘭說,福利院裡每10個孩子會配備6名工作人員。
昨天下午在教室裡,5個孩子圍著桌子做遊戲,兩名工作人員穿插其間。而在另一個康復室裡,一個孩子在做力量訓練時,兩名工作人員在一旁協助。
“很多人來這裡參觀,最深的感受就是孩子們特別陽光。”該福利院殘疾兒童康復示范中心管理員郭健感慨,工作人員最大的忌諱就是說傻笨、殘疾,“已經磨煉得沒有脾氣也沒有分別心瞭,孩子們不會有不如人的感覺。”
可收住7周歲以下本市戶籍殘疾兒童
周瓊介紹,從2015年年底開始,該院啟動社會化轉型改革發展試點工作。
改革的動因,是隨著北京市各區陸續建立兒童福利機構,每年進入市兒童福利院的人數越來越少。為瞭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,該院啟動三項主要改革。
首先是建立傢庭無力照料殘疾兒童養育區,面向全社會提供30張殘疾兒童床位,有需要的北京傢庭可根據福利院2016年11月14日發佈的《北京市兒童福利院收住傢庭無力照料殘疾兒童申請登記的公告》進行咨詢。
公告中指出,傢庭無力照料殘疾兒童,是指因自身殘疾導致康復、照料、護理和社會融入等方面困難造成傢庭無力照料的7周歲以下本市戶籍殘疾兒童。
另外兩項改革是申辦針對本院兒童的特教幼兒園,再辦一所面向社會的殘疾兒童康復中心,利用該院軟硬件設施和人力資源優勢,為社會提供服務。
政府補貼向殘疾兒童傢庭傾斜
近年,國務院和北京市政府先後下發瞭《關於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》和《關於建立北京市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的意見》,對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提出要求。
周瓊表示,隨著政策不斷完善,目前殘疾兒童的福利保障情況不斷優化。比較重要的變化,是補貼從福利機構向殘疾兒童傢庭傾斜。
“從補缺型轉向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,讓更多的殘疾兒童可以在傢裡獲得保障。”周瓊解釋。
周瓊表示,兒童福利機構中殘疾兒童的生活費補貼也大幅上漲。同時,以“醫療最大化”為原則的醫療專項補貼,“將殘疾兒童醫療所有問題全部解決,孩子們能得到至今最好的醫療保障”。
■ 講述
“雖然不舍,還是希望孩子們都有一個傢”
根據市屬福利機構休養員流轉機制,福利院裡的孩子在這生活到一定的年齡,會根據殘疾程度不同轉往其他不同的福利院生活。有的後來會進入特殊教育學校,最後邁向社會。
每次送孩子離開,都是一場難舍的離別。郭健在這裡照顧孩子已經30年,親手照顧又送離福利院的孩子,至今還有很多與她保持聯系。
有一名聾啞少年今年26歲瞭,做平面設計工作,現在還經常發微信跟她說說近況。“前不久她看瞭電視上的尋親節目後,咨詢我要不要找父母,這樣的事他都會跟我說。”郭健說。
周瓊進入福利院工作已經24年,讓她難受的除瞭孩子到齡離開,還有被領養走的時候。
上世紀末的一個國慶節,周瓊值班的時候接收瞭一個被棄的女嬰兒。當時正是中秋,福利院的工作人員給她起名“明月”靜電除油機。
周瓊把她當成自己的孩子養,甚至動過領養的念頭。4歲那年,明月被北歐一個傢庭領養走瞭。分別時,她淚流不止,此後再也沒見過。
“雖然不舍,但還是希望孩子們都有一個傢。”周瓊很清楚,“我們給的照顧再多,都不如一個傢庭給他們的更多。”
如今,靜電機陸續有一些被國外傢庭領養的孩子回到福利院“尋根”。有一個孩子從美國回來,見到瞭當初撿到她的派出所民警,還回到福利院看望照顧過她的護工。她說,如果有需要,她願意回來當義工。
“小女孩2除油煙機0多歲,亭亭玉立。”最讓周瓊欣慰的是,孩子非常陽光。(本版采寫/新京報記者 倪偉)
3BED81E59EBBE634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